最健全的爵士樂教育與推廣

Recent Posts Widget

2015年1月5日 星期一

2014 TISJA 獲選前往日本甲陽音樂學院交流參訪之學員—李惠平(鼓手)的心得筆記


非常謝謝啟彬老師以及凱雅老師,還有TISJA的所有老師們能夠讓我有這個機會去日本神戶甲陽音樂學院進行為期五天的參訪交流。我本身是TISJA的新生,儘管打鼓已經很多年了,但對於爵士音樂才剛剛起步,2014年第11屆的台北國際爵士音樂營也是我第一次參加。雖然知道自己何德何能,但仍能獲得這樣寶貴的學習機會,心底著實有萬分的感激。

透過啟彬老師以及凱雅老師長期與甲陽校方所培養良好的關係,我們有幸被安排能參觀非常豐富多樣的課程;除了不同主題的合奏課之外(有Fusion Ensemble、Vocal Jazz Ensemble、Original Ensemble演奏該校作曲科學生自己的作品、Jazz Ensemble、Contemporary Jazz Ensemble、Mike Stern Ensemble)、更有樂器的個人指導課程、即興課、爵士即興課、聽力訓練、節奏訓練、教師演奏與大師班等。在琳琅滿目的課程中,每一堂課都有許多豐富的收獲,但我想我就不在此贅述在每堂課程中的所見所聞,而是將自己認為最具收獲的部分,特別整理出來和大家分享。底下將分別從「音樂的空間訓練」、「零件式的音樂語彙養成」開始,最後再來談「樂手人才培養」與筆者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音樂的空間訓練

第一部分是有關「音樂的空間訓練」。透過這幾天課程上的學習以及和優秀甲陽台灣留學生毅凡的聊天當中,我發現在甲陽的訓練裡,他們非常強調對於音樂空間的掌握,並且會不斷不斷的加強學生在這方面的能力。所謂的音樂空間感是指什麼呢?在我的認知當中,其實就是對於一定時間長度的掌握能力。既然音樂是一種屬於時間的藝術,而爵士更是恣意把玩時間的一種音樂類型,因此「時間」作為音樂所揮灑的「空間」,如果不能正確地掌握這個讓音樂家們發揮的主要場域,那麼要如何好好的演奏音樂呢?

在節奏訓練課中,熱血的古谷老師要求每位學員大聲地對著節拍器數拍並演奏自己的樂器;在我自己和鼓教師渕老師的個別課中,他也是相同的要求我,並且同時在鼓組上做不同grouping的變化;在美籍教師Conners老師的爵士即興課中,除了挑戰奇數拍的曲子之外,他更是要求學員將大家熟到不能再熟的4/4拍standard曲目改為奇數拍來演奏並即興,並且直接在七中做五、五中做七、七中做四等等......;另外就是甲陽鼓手的訓練很重要的一部份是「change-up」,即指在給定的速度之下從四分音符、兩拍三連音、八分音符、三連音、四連音、五連音、六連音、七連音、三十二分音符依次切換的訓練,並且常常會要求奇數連音之間的直接切換。

以上筆者所舉的例子中,可以看到這間學校對於音樂空間掌握能力的要求。藉由口中不停地數給定的四拍、或是五拍、七拍節奏,同時手中演奏不同、甚至相衝的節奏,並且不斷的切換;在這樣的過程中,慢慢地就會培養出對於音樂空間的掌握能力。因此,這裡出來的音樂家,不管曲子怎麼進行、拍號怎麼改變、樂團成員彼此想做怎麼樣複雜的變化,只要大家對於音樂空間掌握的能力一致,大家合起來的音樂就會是緊密結合的,就像在自家庭院裡散步
一般,游刃有餘。


二、零件式的音樂語彙養成

在擁有了可以掌握揮灑音樂概念空間的能力之後,剩下就是如何填滿這些空間的問題了。這剛好承接到我第二個覺得深刻的特點,即「零件式的音樂語彙養成」。在我自己和鼓教師渕老師的個別課中,他只教我一個非常單純的pattern,但是他一路帶著我去找尋這個pattern到底可以有多少種不一樣練習的方式。左起、右起、與左右腳的交叉搭配…甚至是嘗試將同樣的元件放到不同的拍號或是節奏之中來練習,並且親自示範同樣的原件,經由組合,均可在爵士、拉丁、搖滾等等不同的風格裡使用。另外則是在節奏訓練課中,古谷老師不停提到,若是能夠將他發的教材上的節奏練習精熟的話,不管是任何風格或是複雜的曲子,我們都會有辦法去處理它的節奏部分—儘管他所發的譜,也不過只是簡單的16分音符與3連音重音的排列組合而已。

其實如同甲陽這般「零件式」的教學、訓練方法並不是什麼太稀奇的事情,在台灣我自記過去所受的爵士鼓教育中也曾常接受到類似的概念,甚至可說是樂器練習方法論上的必然之一吧。但是令人讚嘆的是他們似乎會將這樣的訓練放到任何可以拆解的音樂元件之中。毅凡提到,甲陽的鼓手在聽到句子的時候,會將所聽到的東西拆解,化作一個個自己曾經練過的小元件,例如2+3+2等等,然後因著這個句子中的每一個小元件都經過嚴密的練習,所以在演奏句子時就能夠排列組合有非常豐富的變化。在Mike Stern Ensemble課堂中的鼓手,年僅二十歲左右,但他除了技巧非常出眾之外,令人驚艷的是在solo時他的句子永遠打都打不完,一直都會不停有新的想法和招,大概就是因著貫徹這樣的練習法之故吧。


三、樂手人才培養系統

承前面兩點,分別是作為「畫布」的「音樂的空間訓練」與「顏料」的「零件式音樂語彙養成」,我們可以大致一窺甲陽音樂學院對於樂手人才培養的方式,其實是很有系統地將作為一個樂手所需要的能力與知識不間斷地教給學生的。儘管這樣的系統可能有「填鴨式」教育之嫌,但筆者認為這是反而是非常有效率且必要的教育方式。

在參訪中有一天曾經和就讀vocal科的甲陽美裔學生聊天,她說她並不喜歡甲陽的訓練方式,因為她認為甲陽的老師常常不會管學生的狀況,不停地塞東西給學生、緊盯學生按著進度走。她認為比較理想的方式是讓學生有一個自由的環境可以去探索自己到底想要並且擅長的是什麼。她說:「我進來之前完全不會唱爵士,但現在,除了爵士之外我什麼都不會唱!」她這一席話,筆者深深認同也深深不認同。

認同的是,一個完全沒唱過爵士的人,竟然經過一年多的訓練能夠順利且很有技巧的演唱爵士,這的確是一個不停地塞東西給學生、緊盯學生按著進度走的學校。不認同的是,筆者相信學會從老師那邊所教授的東西絕對不會是樂手生涯學習的終點。毅凡提到甲陽每個學生的樂器指導老師都會有兩位,一位是主要教樂器技巧的副修老師,另一位則是主要負責音樂美學、樂器演奏know-how的主修老師。

因此,在甲陽的課程裡他們的確會不停的推者學生跑,盡可能地將「零件」給學生,在僅兩年的修業年限中能給多少就給多少,但不代表他們是將零件給你就不管事,他們還是會教你如何去組裝、運用所擁有的零件。如同我問渕老師有關抓歌與採譜的問題,他回答我說,如果你只把採譜出來的句子複製起來,那個東西在演出的時候往往是不太能用的;因為音樂一直在流動,與其要將一個特定的句子記起來,你不如去知道在合奏中各個樂器間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情而導致那個特定句子的使用,也就是距知道音樂間內部結構的關係,非一昧地複製所聽到的句子。所以,不管學校的老師怎樣地給你零件,你要自己成為那個可以組裝的人,並且為著能夠成為更會組裝這些零件、更具音樂性的音樂家而努力。

另外一個保持學校裡面張力的制度設計是學校公辦每年兩次的公演,一次在神戶、一次在大阪。根據毅凡所說,甲陽平時有大約45班的合奏課,但是每次的公演都只有18團能演出,而每次公演前都要透過公開的audition來決定誰能演、誰不能演,並且audition的成績越高、在演出順序會被安排的越後面。在這個制度設計之下,我相信平常在參加合奏課時會是有明確的目的以及張力的,同時指導各個合奏課的老師們也會在上課的過程中帶著同學往這樣的目標前進。

總而言之,筆者認為在甲陽裡看到的樂手人才培養系統,是種「不只給你魚吃(教學)、還教你怎麼釣魚(空間、零件與組裝)、但又不保證你絕對釣得到魚(高度競爭與張力的環境)」的教育方式。學習音樂的方法千百種,這絕對不會是最好的方法,但就筆者的角度看來,這已經是最為理想的一種方式。

小結:「你要的是什麼?」

在回程搭飛機途中,啟彬老師問我了這樣的問題:「你要的是什麼?」「你心目中的理想是什麼?」「你想要成為的樣子是什麼?」美國職棒小聯盟選手的球探報告中,通常都會有一項「模板」的資訊,即按著該球員的能力與潛質,綜合判斷出以後可能發展成的如某某某著名選手般的資訊。但在音樂上,我自己模板會是什麼呢?老實說,筆者現在在為止其實還沒辦法很清楚地回答這些問題,但看到在甲陽的學生們,他們許多人都已有自己心目中明確的模板,可以大聲說出「這就是我要的!」,同時他們也有非常多的資源和管道可以幫助自己向理想的狀態邁進。除了羨慕之餘,也仍暗自慶幸自己有幸能親眼看到在甲陽的環境中,大家是用這樣的方法去接近自己心目中的理想,雖然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也能義無反顧地大聲說出「這就是我要的!」,但我相信,快了、應該就在不久的將來。

以上就是筆者在這次參訪後的一點心得,相信仍有非常多的疏漏與敘述上的錯誤,還有待一起參觀的老師們、同伴們與前輩的補充和指正了,謝謝。

爵士原力官方網站 http://www.taipeijazz.com
古谷光広老師官方網站 http://www.furuya-jazz.com
渕雅隆老師官方網站 http://fuchim.web.fc2.com
Randall Conners老師專輯介紹頁面 http://www.koyo.net/sounds_/contents/disco/disc/k_1003/desc.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